
三步養成良好退休儲蓄及投資習慣
我們發現投資者在退休儲蓄及投資方面存在側重現在的的錯誤傾向及行為偏差。
首先從以下兩個選擇題入手分析:
1. 如果選擇一種小食現在食,你會選朱古力棒還是橙?
2. 如果選擇一種小食下星期食,你會選朱古力棒還是橙?
如果可以立即食,大部分人會選美味但缺乏營養的食物,將有營養的留到稍後食。但到一個星期後如果可以選擇,大家又同樣會選高糖分、高脂肪的朱古力棒。
以上例子說明退休儲蓄要克服傾向高估當前狀况的價值,而低估未來重要性的行爲,避免只顧即時滿足而不理將來,而且偏好會隨時間轉變。事實上,無論是均衡飲食或是戒煙,日後我們往往會後悔現時的抉擇,這就是側重現在的偏差。我們將在下文分析這種現象,以及投資者在退休儲蓄及投資方面的其他常見行為傾向。
常見的儲蓄及投資行為偏差
除了側重現在之外,退休儲蓄及投資方面出現的錯誤行為包括:
1. 缺乏自律,對符合長遠利益的事拖拖拉拉。
2. 做事拖延並傾向維持現狀,也稱為安於現狀。這傾向可由多個理性及行為原因引致,包括缺乏動力、重視損失多於收穫(規避損失)以及害怕做錯決定。
3. 依靠經驗法則(如先入為主等)、太過倚賴最先收到的訊息以及輕信分散風險規則。
4. 過度自信及其他普遍有損個人投資組合回報的錯誤傾向。
錯誤傾向對理財決策的影響
上述行為傾向可嚴重影響實現退休理財目標的能力:
做事拖延及安於現狀
即使有稅務優惠並附設有利的安排(如企業與個人配對供款等),但由於上述行為偏差,大家依然難以坐言起行,及時登記參加退休計劃,甚至可能不了了之。舉個極端例子,根據以英國25個界定福利計劃(僱主已全額繳款)為樣本的研究發現,僅約一半符合資格的僱員參加計劃。此外,退休計劃提供的基金種類越多,參與率反而越低,情況可能與決策複雜程度增加有關1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可能導致退休計劃參與者選定預設的較低供款率後就不再變更,甚至可能以為預設供款率是計劃推薦的供款率。他們亦會輕信經驗,如供款額只須達到企業配對供款上限,或只選擇最高容許供款率等,這些並無考慮個人實際資金需要。資產配置方面,大家經常運用分散投資策略(如將儲蓄平均分配,用來投資多隻基金)或其他遵循簡單算術法則的策略。如果計劃參與者要從大量基金中作出選擇,可能會因選擇過多而無所適從,最終在可選範圍內選擇風險最低的基金。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及其他普遍有損個人投資組合回報的行為偏差,可能導致退休計劃投資組合選股過度集中、無法有效分散風險,並錯失入市時機。
這些不當儲蓄及投資行為的最大風險,就是退休時收入不足。研究顯示一般美國打工族家庭幾乎沒有任何退休儲蓄。即使不單考慮退休資產,從總資產淨值角度來看,按年齡及收入計,約65%家庭無法達到退休儲蓄的保守財務目標2。
如何減低行為偏差造成的影響
雖然灌輸理財觀念本身不能完全消除行為偏差,但投資者可按以下三步改善退休儲蓄行為:
1. 做事不再拖延
退休儲蓄本身極為複雜,投資者可按部就班完成儲蓄計劃,制定多個較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並在必要時諮詢投資顧問以取得建議。完成每個小目標時,不妨給自己一些獎勵作為堅持的動力。
2. 換個思考角度
將注意力放在目前的儲蓄及投資如何提高退休生活質素,而不要只著眼於一時的得失。預想中的快樂退休生活越真切,越能發揮有效改變行為的作用。
3. 利用軟件工具
描繪具體的退休生活畫面,有助認清現狀,縮窄與將來理想退休生活的差距。
投資者如果能真正瞭解自己的需要,自然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