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未來醫療新趨勢
每年DSE放榜,不難聽到有新鮮出爐的狀元表示其大學志願為讀醫,可能驚喜不大,但其實醫學界能吸納更多精英,絕對是社會大眾之福。面對環球人口老化、不同病毒、疾病的威脅,相信不只香港,全球亦需更多醫學專才。
與此同時,醫療科技的發展更加日新月異,而且不再局限於藥物或器材,昔日只出現於科幻小說或電影的人工智能、3D打印技術、VR(虛擬實境)及Big Data(大數據)已經真實活用於治療或預防疾病,帶領醫療科技走向新時代。
人工智能 減輕醫護人員負擔
醫護人員工作量之大,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既然是人類,自然有身心疲累之時,但醫療是任何時候都不容有失的戰場,幸而隨著科技發展迅速,能夠不眠不休的人工智能機械已逐步投入醫療前線,大大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
先說照顧病患的層面,醫院內的護士機械人可以勝任派藥、量體溫、抽血、打掃病房、管理訪客記錄等日常工作;至於居家病患想要醫療機械人亦不再是天方夜譚,因為加州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已成功研發能跟病患互動的機械人,透過監測記錄健康狀況,更可判斷下次複診時間,讓病人節省來回醫院的時間和體力,醫生亦能透過監測記錄,掌握病患的最新情況。
至於手術治療的層面,人工智能機械人的活用除了減輕醫護人員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讓病患者接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當中較為人熟悉的是「達文西機械臂(DaVinci)」,醫生只需透過控制器給予手術指令,控制器就會擷取醫生手腕動作,指示機械臂於人體內操作,這技術令微創手術更精細完美。
然而,醫療用機械人並不受形狀及體積局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發的「摺紙機械人(Origami Robot)」只有1cm大小,當小朋友誤吞電池等異物,便可讓他吞服藏有機械人的膠囊,待膠囊溶解後,醫生就可透過磁場指引機械人清除電池,並於傷口上藥。
3D打印人體及器官
另一項在醫療領域擁有巨大潛力的科技,非3D打印技術莫屬。目前最常應用於體外醫療器械製作,包括手術中的醫療模型、助聽器、齒科手術模板,還有義肢。相比傳統技術,3D打印更能造出符合使用者體型尺吋的義肢,而且成本更低,製作時間更短。
除了義肢,3D打印甚至可以製造骨骼及器官。先說骨骼,因為所用的物料能經人體吸收後排出,不像傳統鋼釘需要再做手術取出,能免除病人二次手術的痛苦。至於器官,有生物打印機製造商於2013年已成功製造功能正常的肝臟組織,雖然細胞只存活了5日,但已見證3D打印器官的未來。
踏入VR及Big Data時代
除了人工智能及3D打印,還有更多嶄新科技於醫療領域大放異彩,例如於巳經高調走入大眾視野的VR,除了於心理治療時能更有效引導患者回憶或想像場景,更被視作「意識上的麻醉藥」,例如讓燒傷患者於清創及換藥時投入VR遊戲,初步測試能減少50%痛楚感覺。此外,VR更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虛擬訓練,為精密手術進行反復練習,提升手術成功率。
另一方面,醫療界利用Big Data數據量龐大、類型多樣、處理速度快的特點,能為預防疫情及治療疾病帶來更迅速反應。而各大科技公司亦對打造雲端健康平台虎視眈眈,通過與醫療機構配合,或者手機上的個人健康APP,收集及分析所有健康及醫療資料,能為臨床研究提供更龐大及精準數據。
雖然醫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能減少疾病帶來的致命威脅,但「預防勝於治療」始終是最有效的健康之道,但無論事前的各種身體檢査,抑或不幸患病後的藥物及手術治療,均是不可忽視的龐大開支。最好可及早擬定行動計劃儲備醫療開支作不時之需,為自己為家人的健康及未來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