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類別 / 資產類別
關於貝萊德
可持續發展
投資與瑜伽,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細心一想,就會發現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瑜伽可以釋放身心靈,緩減生活壓力;投資則可以為經濟減壓,幫助達至財務自由。前者滿足inner peace,後者實現financial peace,都是令生活更美好的修練,而以下5個瑜伽之道更隱含投資智慧!
當你以為瑜伽最重要的是姿勢,其實呼吸才是重中之重。透過瑜伽呼吸法,能淨化身心、穩定情緒、清除雜念,這亦是為何每一次的瑜伽練習都是始於呼吸,終於呼吸,因為萬一心有雜念或情緒波動,肌肉容易繃緊受傷。而投資亦一樣,情緒與偏見可能會影響投資決定,令投資者誤墮「高買低賣」的陷阱。
正如學瑜伽要先學識呼吸、心無雜念,投資者做任何決策之前,不妨深呼吸、冷靜一下被情緒沖昏的頭腦,要明白市場盛衰交替是正常不過的事,不用因此動搖而慌亂行事,必須理智分析短期消息及市況波動,以長遠眼光判斷市場走勢。
呼吸和姿勢以外,瑜伽亦講究平衡。因為惟有身心靈平衡,才能收獲真正的健康和快樂。初學者都是在搖搖晃晃之中學習保持平衡,隨著均衡鍛鍊肌耐力及柔軟度,慢慢就能做好各種平衡動作。
投資路上,如何平衡風險與回報也是一大學問。首先,不能將所有雞蛋放於一籃子,而是透過分散投資(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等)將風險降低;其次,利用「平均成本法」,進行定期定額投資,緩和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實現長期穩定回報。
欲速則不達,瑜伽如是,投資也如是。無人能一下子就上手,兩者都需要反覆練習和累積經驗。但即使再資深的投資者,亦無預測未來的超能力,也會有面對投資逆境的時候。就如練習瑜伽時某個動作做不好,當下要做的是專注及放鬆,了解自己的身體和能力,當身心都準備好後再作嘗試。同一道理,當投資者面對市場起跌,應汲取過往經驗,專注及客觀分析後再採取行動。
瑜伽不是比賽,若在意與他人比較而逞強,只會徒添壓力。在過程中認識自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慢慢學會平衡、取捨、堅持,才是瑜伽的意義。投資亦然,不應著眼於與他人的得失比較,因為每個人的財務能力及投資目標(如退休儲蓄、教育基金等)本來就不一樣,無謂的比較只會令人迷失。最重要是認清個人目標,並堅守長期策略,冷靜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
最後,瑜伽派別五花百門,除了普通入門修練,還有高溫瑜伽、空中瑜伽等等,到底應選哪一種?這取決於興趣之餘,還要考慮自己的體能是否能應付。至於投資,現有市場產品及組合非常豐富,投資者應對自己感興趣的範疇多聽、多看、多研究,或者參考投資專家的意見,再按個人投資目標、投資期、風險承受能力等制定個人專屬的資產配置策略,踏出自律投資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