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洞察

每週全球投資評論

貝萊德 |2025年7月7日

現階段宜採戰術性資產配置

  • 01

    隨著長期總體經濟錨點逐漸弱化,「不可變的經濟法則」在短期內反倒提供了更高的確定性。這一點,加上多項結構性大趨勢持續推動,使我們仍維持加碼美股的看法。

  • 02

    美股在 AI 題材的帶動下小幅上揚,近日再創歷史新高。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則因六月就業數據優於預期而小幅攀升,反映通膨壓力仍然頑強。

  • 03

    我們也正密切關注美國於 4 月 2 日宣布的「90 天對等關稅暫停措施」即將到期,並留意是否有任何延長的跡象。

今年,重大政策轉向似乎顛覆了整個世界——但我們的《2025 年年中展望》將這些變化置於更全面的脈絡中加以解析。我們認為,在全球貿易與美國債務等「不可變的經濟法則」制約下,世界的變化速度仍有其極限。雖然長期總體經濟的定錨點正在鬆動,但我們認為人工智慧等重大趨勢正逐漸成為新的結構性支撐。這兩項核心特徵——經濟規律的制約與 AI 的長線驅動——使我們維持風險偏好立場,並持續加碼美股。完整分析將於近期的《 2025 年中投資展望》中詳盡說明,敬請關注。

Paragraph-2,Paragraph-3,Image-1
Paragraph-4,Advance Static Table-1,Paragraph-5,Advance Static Table-2,Source-1

反彈有限
歐洲與美國股市總報酬比率,2001-2025年

歐洲與美國股市總報酬比率,2001-2025年

圖中數據為歷史績效表現。過去績效不代表現在或未來表現。指數不受管理且未計入費用,投資人無法直接投資於指數。資料來源:貝萊德智庫,數據取自 LSEG Datastream,截至 2025 年 7 月。註:圖表以當地貨幣計算,呈現歐洲 Stoxx 600 與美國標普 500 指數的總報酬比率,陰影區域標示 Stoxx 600 在三到六個月期間,報酬率超過標普 500 5% 以上的情形。

儘管今年市場變化顯得格外異常,我們認為,這只是過去幾年來深層結構性轉變的更劇烈表現。支撐市場數十年的長期總體經濟錨點——如穩定通膨與財政紀律——已明顯弱化。但這並不代表投資人應該減少風險承擔。多項「大趨勢(mega forces)」正在為市場提供新的報酬錨點。我們也認為,不可變的經濟法則將限制政策變動的幅度,並收斂短期市場走勢——畢竟,供應鏈重組無法一夕完成,而美國債務的可持續性仍高度仰賴外資資金支持。因此,我們選擇「投資當下」(Investing in the here and now),並更重視短期投資觀點的布局。我們認為,當前的經濟結構仍偏向有利於美股的相對表現。雖然自 2000 年以來,歐洲股市曾多次表現優於美股,包括今年初也是如此,但這種相對優勢往往難以持久(詳見圖表)。若歐洲希望改變這一現狀,仍需進一步推動結構性改革。

我們之所以能在 4 月 2 日美方宣布關稅政策後迅速恢復風險部位,關鍵在於認知到「不可變的經濟法則」使市場難以迅速脫離現狀。如今,我們看到更充分的理由維持風險性資產的偏多配置,並持續對美股維持加碼看法。美國即將推動的稅制與監管改革,有望提振整體投資人信心。即便未來受關稅衝擊及企業轉趨保守的影響,使美國經濟增速略有放緩,我們仍認為整體企業盈餘具備穩健支撐空間。

在固定收益市場方面,因當前歐洲債券的殖利率更具吸引力,相較於美國公債,我們更偏好歐元區公債與信用債。即便美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在降息預期升溫下可能短暫下滑,但我們認為通膨仍具黏著性,聯準會降息的空間有限。此外,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可能迫使投資人要求更高的「期限溢酬」,也就是對持有長天期美債所承擔風險的額外補償。我們同時也看好以當地貨幣計價的新興市場債券,因美元可能進一步走弱,而新興市場的前景則相對亮眼。

在當前這樣波動劇烈的市場環境下,妥善管理總體經濟風險顯得尤為關鍵——過去那種「一勞永逸」式的資產配置策略,已不再適用於現今的投資人。在缺乏明確總體經濟錨點(macro anchor)的情況下,我們尋找其他承擔風險的方式,例如相對價值策略(預期不同資產價格將收斂或背離)、流動性風險、監管風險與市場部位風險等。我們也透過「大趨勢(mega forces)」來尋找新的報酬錨點。我們認為,這些力量將成為短期與中長期穩健的報酬驅動因子。

在所有資產類別中,市場與個別證券報酬的差異度(dispersion)正在擴大,代表投資人更有機會捕捉超額報酬(alpha)。以「大趨勢」為例,這些主題不像傳統總體經濟錨點,無法直接對應經濟成長或通膨預期,也難以對應至廣泛的資產報酬驅動邏輯。因此,我們必須動態追蹤這些主題如何在各資產類別間演化,深入挖掘細分產業與概念趨勢,並持續調整投資組合,與市場定價保持同步。這種「主動式操作」不只適用於公開市場,也同樣適用於私募資產。我們觀察到,投資組合中公開與非公開市場的界線正在模糊,兩者愈加融合。請持續關注我們後續報告,我們將深入解析這個有利於捕捉 alpha 的「異常環境」。

重點總結:隨著長期總體經濟的錨點逐漸鬆動,我們轉而將大趨勢視為新的市場錨點,並更加重視短線觀點。畢竟,經濟原則不可逆,同時也限制了政策與市場轉向的速度。因此,我們持續偏好配置美股,並在各類資產中採取積極佈局策略。

市場背景

在 AI 題材再度領漲之下,美股近日再創歷史新高。自 4 月 2 日美方宣布對等關稅以來,標普 500 指數雖曾回檔近 15%,但最終在第二季收漲約 11%,並自 4 月低點反彈 26%,漲勢強勁。6 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達 14.7 萬人,高於市場預期,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因此微升至 4.35%。這凸顯出:若要讓通膨回落至聯準會 2% 的目標水準,就業與薪資成長仍需明顯降溫才行。

本週,我們正密切關注美國於 4 月 2 日宣布的「90 天對等關稅暫停措施」即將到期。來自十多個美國貿易夥伴的談判代表正積極推動在期限前達成協議,目前僅有英國與越南完成協議。然而,有一項「不可變的經濟法則」仍清晰存在——供應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重組而不帶來重大干擾。因此,我們預期關稅不太可能回到 4 月 2 日前的高點水準。我們將持續觀察此一暫停措施是否將進一步延長。

部分資產年初至今的表現和報酬區間

過去績效不代表現在或未來表現。指數不受管理且未計入費用,投資人無法直接投資於指數。資料來源:貝萊德智庫,數據取自LSEG Datastream,截至2025年7月2日。圖表說明:橫條兩端顯示年初至今的最高和最低報酬率範圍,圓點表示年初至今的報酬率。新興市場(EM)、非投資等級企業債和全球企業投資等級(IG)的報酬率以美元計價,其他則以當地貨幣計價。使用的指數或價格包括:布蘭倫特原油現貨、ICE 美元指數(DXY)、黃金現貨、MSCI 新興市場指數、MSCI 歐洲指數、LSEG Datastream 10年期基準政府債券指數(美國、德國和義大利)、美銀美林全球非投資等級債指數、摩根大通 EMBI 指數(新興市場債券指數)、美銀美林全球廣泛公司債券指數和 MSCI 美國指數。這份數據提供了全球主要資產類別的年度表現概覽,有助於投資人了解不同市場和資產的相對表現。然而,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應當考慮更多因素,而不僅僅依賴於過去的表現數據。同時,由於指數不計入管理費用,實際投資報酬可能會低於指數表現。

7月9日

美國關稅暫緩期期滿; 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

7月10-17日

中國社會融資總量

Jean Boivin
貝萊德智庫主管
Wei Li
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 貝萊德智庫
Glenn Purves
全球總體經濟主管 貝萊德智庫
Vivek Paul
全球投資組合研究主管 貝萊德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