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因素決定退休生活今非昔比
我們在對退休生活進行深入研究時,發現有一些趨勢正促使全球人口調整生活模式,為銀髮歲月及早綢繆。
全球人口老化的嚴峻形勢對傳統意義的退休生活帶來多方面挑戰。例如: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步入晚年仍在工作及在人生下半場轉換職業跑道等。但根據我們與全球專家的研究及對話,另外一些關鍵因素亦不容忽視:
1. 現時退休生活質素主要取決於財富多寡。
雖然財富的作用一直不容小覷,但在今時今日的環境下,更凸顯其重要性。壽命延長令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從許多角度來看,長壽是一種恩賜。誰不希望能夠多活10年、20年甚至30年?但長壽亦帶來一些新的挑戰。例如:對長者的長期護理問題若要得到妥善解決,必需在醫療保健、金融、科技及公共政策等多方面互相協調配合。現時相關專家尚未展開全面研究,亦未能就面臨的所有挑戰及相應對策進行透徹分析。貝萊德目前已開啟這方面的對話,但仍處於初期階段。雖然貝萊德對憑藉專業知識協助人們儲蓄及投資充滿信心,但我們仍須考量許多不同方面的議題,並與其他專家保持密切合作。
2. 硬性規定退休年齡已不合時宜。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長者健康狀況比以往有所提高,以及長者與年輕人比例差距顯著且在不斷擴大,全球各地人口主動或被迫在65歲停止工作的情況將越來越少見。人類壽命在過去一百年逐漸提高,讓銀髮歲月得以延長。除了晚年時光成為人生最長階段帶來的諸多不便,大部分勞動人口亦可能無法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累積足夠的財富,以供長達30年(或更久)的退休生活所需。因此,不應劃定某個時點作為結束工作、開始退休生活的界限。具體來說,僱主須重新思考強制規定退休年齡是否妥當,而在多數情況下應作出調整。實際上,我們須考慮改寫人生腳本,以靈活變通的方式創造更多可能性,譬如在職業生涯中期休假或做兼職工作,在人生各階段把握更多機會接受教育及進修,以及嘗試階段性退休,包括減少工時及調職到相對輕鬆的崗位等,而不是到了某個預設(或強制規定)的年紀就突然離開職場。
3. 培養良好的儲蓄習慣方能填補壽命延長帶來的財務缺口
如果你想過上舒適的退休生活,那就需要儲更多錢,方法就是這麼簡單。歸根結底,增加儲蓄的責任仍然須由僱員承擔,當然僱主亦須分擔部分責任。過去金融服務業界一直對改善溝通能夠提高儲蓄水平持懷疑態度,然而從不少實際個案來看,增進溝通的確有效。因此我們應與潛在投資者重新建立信任,盡量打消他們擔憂被投資顧問與僱主欺騙的顧慮,自願地進行退休理財。建立有效溝通渠道的共通原則是言簡意賅,應運用直白淺顯的表達方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針對不同人士所處人生階段開啟不同話題。例如,與年輕僱員討論退休生活可能會達到反效果,因這目標對他們來說還很遙遠,在這種情況下,圍繞儲蓄計劃展開話題效果更好。相反,接近退休年紀的年長僱員對於他們所關注的退休計劃話題較感興趣。金融服務業界過往主要與大型機構合作,溝通方式以側重產品介紹的技術性術語為主,因此轉換溝通方法將成為一大挑戰。